返回

克拉夫特异态学笔记

首页

第385章 偏振

的海面上,总能在不经意一瞥中找到某段眼熟波形,这还不够奇异吗?

因此引起兴趣也是理所当然。

人类天性如此,如果一个东西引起了注意,就会尝试去弄清它,就像视野模糊时眼球会自动进行调节,重新聚焦好让成像在视网膜上锐利些——刻在基因里的东西。

他们会回顾自己读到的内容,尝试形成一个具体概念,然后……

一无所获。

当然,就算直觉上对它感到熟悉,但人怎么可能通过读些没有具体描述的文字来形成什么概念。

于是他们顺着地方民俗、原始信仰的路子究其来源,结果依然没什么变化。

得到的信息要么杂乱无章、要么语焉不详,大部分的研究就到这为止了。

但有部分人,特别敏锐的那部分,会觉得阅读不太一样了。某些词句读来似诗句般押韵、经文般寓意深远,细想又无法复现。

若隐若现的感觉使人痴迷而焦躁,如隔薄纱视物,轮廓渐显而不能得见真容。

此刻他们可能开始下意识地排除打扰、自我孤立,以便更好地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。

心理上来说,看似困难的信息在冥思苦想后“突然被理解”,会产生一种顿悟式愉悦,这会更加鼓励意识在病态的心流状态越走越远。

同时,意识对部分字词变得格外敏感,即便它们出现在完全不相关的篇幅,也一样会在阅读时体验到某种感触。

仿佛隔着薄纱触碰到了后方事物的只鳞片羽,它没有移动,却有种类似被触动后略微蜷曲的缩退反应,细微得无法察觉,但感知比思维更早地做出了判断:那不再是纸墨,而是现实掩盖下的某种活物表皮。

“逐层浸润的认知改变么?有点意思。”

克拉夫特检视了一遍这几天的阅读成果,包括些被挑出的特殊词汇,“涡旋”“云层”“高空”“鳞”之类的。

猜测是对的,他确实体验到了些原本无法察觉的模糊事物,不完全,只能勾勒出一条断断续续的线索,引诱着意识继续深入。

多米尼克转变的临界点大概就是此处,因为无法察觉认知异常之处,于是一路滑坡栽进了恶性循环大坑里。

但这里就出现了两个分歧。“它”暗示的事物真实存在吗?抑或仅仅是份虚幻的饵料,勾引着猎物上钩。

如果是后者,那么就没必要往下继续,凭现在了解的运作机制和典型症状,就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防治。

如果是前者,事情就完全不同了。这意味它也只是系统中的一环,还是很小的一环。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