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维校的三好学生

首页

第153章 朝廷的求贤若渴

天佑历元年。就在顾首关被武飞和武恒羽联手拿下,报捷的驿兵还在半路接力时。

大爻内,随着灵帝下了“召贤令”要求四方诸侯送质子入京后。各个地方的刺史以及将军,知晓这份召贤令主要针对的不是自己,没有明面对抗,将自己那些侍妾所生的不重要的儿子送入京城完成了交差。

至于这召贤令到底针对的是谁呢

是各个地方上最强世族捧出来的爱豆,是大族内那些少时就有名望的贤良。这些人被速旺听闻后,点名道姓地让其入京。

在各地往来无白丁,谈笑有鸿儒的草庐中,朝廷差役就如同后世要网址的色友一样,来到各地四处打探的的当地贤才私下聚会之处。

而这些世家大族,面对朝廷使者三番五次到地方上请贤,是避之不及。

地方官僚也没有放弃,雇佣好事者来望风,时刻盯着贤才们,只要贤才们一出门,就立刻一拥而上,要求贤才响应朝廷征辟。

宣冲:如果不是自己处在这个时代,后世读历史,作为旁人,看见这种“朝廷送官,贤良奔逃推辞”总感觉到那些贤才是矫情,而现在算是明白了——“贤良”并不是品行高洁,朝廷也并非求贤若渴。

朝廷中渴贤是如此急迫。大爻的快马携带着朝廷命令奔驰在官道上,仿佛是去告知在外的孝子,回去奔丧一般。

如果朝廷征招贤良真是“委于重用”,在朝中让出位置能让贤才做出一番事业,贤才们还是热衷于报效的;但眼下灵帝发出的“召贤令”,更多是为了消弭地方上谋反的迹象。

…作业本…

宣冲解释:不能用现代的视角来看这大爻征辟贤才,大爻甚至宋明的版本都没达到。

由于文字普及率较低,官府在各地的税务、劳役征调,是严重依赖于世家门阀。在地方上,哪怕是一个管驿的小吏,他都是世家大族的一个根须。其受到家族的恩惠,要远大于朝廷的恩威,毕竟只有家族提供的族学才能让这个小吏自小能够读书。

而在宋时,印刷术大规模普及。书籍,识字已经不是那些最顶级世家能垄断的了,一些村里面家庭条件尚可的青年也能识字,成为最底层的吏。也就是说,最底层控制权,该地的大世家们已经无法彻底垄断了。

所以在唐时,人脉能贯穿一个州府的旧时王谢堂前燕,在宋时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到了明时就更明显了,江南地区经济发达的世家们就连县官这一层也都做不到垄断了,完全可以由寒门培养出来政务合格的官僚,皇权已经能对朝廷大臣喊打喊杀。实际到这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