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6章 酱放锅粥
深沉。
这是这个人给我的第一印象。
深沉,从容,浩如渊岳。
毫不夸张的说,当时我是先感受到他的气质,然后才意识到:
这人长得很帅。
四十来岁,梳着一个复古的三七背头,剑眉星目,棱角分明,既不缺谦谦君子的温润风度,又自带不怒而威的男子气概。
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一点,对视的刹那,我隐隐间竟有些发瘆。
而等到回过神后,我却又不自觉泛起嘀咕,心说真是怪了,自己咋会出现这种感觉?
不过由于他当时已经进屋了,我就没顾上多想。
“能上手吗?”
他问,语气很有礼貌。
听我说能,他就拿起那方“文光射斗”澄泥砚仔细观察。
半分钟后……
“嗯。”
他点点头,自顾自的说:“不错,典型的‘绛仿虢州’,虽然没有‘官款’,但工艺不次于贡品级,唯一的缺点,是没有契丹文,可惜了。”
最后这句话老赵也说来着。
由于我不懂砚台,上午就叫老赵帮忙给打了下价,当时他说完这句,告诉我有契丹文的他六万收,没有最多给两万。
至于皮衣男所说的“绛仿虢州”,意思是“绛州人防虢州工艺”,此特点只有辽代中前期的澄泥砚才有。
这个原因说起来有点意思,给大家讲讲。
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,澄泥砚虽是在唐代初创,但其工艺,是到了宋代才达到巅峰。
这其间的核心产地,主要是虢州和绛州这两个地方,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灵宝附近和山西新绛县。
不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贡品级澄泥砚都是虢州出的,绛州的只能排第二,要有新绛的小伙伴看见这话可不要骂我,不是我说的,是柳公权说的,他在《砚论》里明确提到过,说绛州黑砚为天下第二。
到了契丹立国后,在和北宋签订《澶渊之盟》之前,他们有事儿没事儿的,经常南下打草谷,也就是抢劫。
可不是光抢钱粮,人也抢,而且不论男女,毕竟男的可以干个种工作,女的嘛……嗯,也可以干。
而在被抢的人群中,就包括绛州的制砚工匠。
契丹作为游牧民族,手工业不发达,所以这些人到了辽地大多还是干老本行。
直到某一天,辽国大官来了。
骑在高头大马上,用生硬的汉话说:你们都给我听好了,做一批砚台,给我们辽国的大皇帝使用,不得有误。
这砚匠们听完直接就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