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非洲创业实录

首页

第二百章 1933年贸易形势

的也就只有东非了,东非往下,埃及,南非和阿比西尼亚帝国处于一档,然后是意大利红海殖民地和南德意志王国。

因此,张晋说东非是世界重要的市场,参考的就是整个欧洲。

他说道:“欧洲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,而东非的经济规模虽然无法和欧洲比较,却也能排进前三。这两处重要国际市场间的贸易,就代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。”

“欧洲和东非之间,每年的贸易总量在五百亿莱茵盾左右,在经济危机前,甚至维持在一千亿莱茵盾以上规模。”

巴多格里奥总督对于东非的货币没有直观的概念,所以换算成本国的里拉,一千亿莱茵盾差不多折合三千亿里拉。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,因为目前意大利全国的生产总值,也达不到九百亿里拉。

也就是说经济危机之前,东非每年和欧洲的贸易规模,相当于意大利三年创造价值的总量。

而这还仅仅是东非和欧洲的贸易,要知道远东,印度洋沿岸,南美都是东非的重要市场,还有东非和北美各国的贸易规模也不小。

当然,在这些市场中,欧洲和美国的消费力更为强劲,只不过美国在经济危机爆发后,就玩起了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,这使得两国贸易规模迅速萎缩。

欧洲方面,情况也不太好,1932年东非和欧洲的贸易,相比较于经济危机之前近乎腰斩,几乎下降了百分之五十。

好在东非早就有了心理准备,并且近期和南美,中东地区的贸易规模增速比较快,欧洲方面也和苏联的贸易也有增加。

只不过苏联这个买家并不属于长期优质客户,现在苏联的二五计划已经正式拉开序幕,未来苏联大量进口国外工业产品的格局将发生重大转折。

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的重要目标,就是实现工业领域的国产化,以本国工业商品替代进口工业品。

当然,这并不是说东非和苏联之间贸易就此终结,在非工业产品领域,尤其是农业和矿产两国贸易并不会有太大变化。

粮食是刚需,而苏联在这个领域刚好属于短板,即便苏联建立了自主的农药,化肥生产体系,并且开始铺开农业机械化,也改变不了这一点。

就在1932年,苏联对东非粮食进口的激增,就证明了这一点。

东非对苏联的粮食出口,本身也叠加了各种有利因素,首先东非是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,其次,东非是距离苏联最近的主要粮食出口大国。

以1932年为例,世界的主要粮食出口大国分别是东非,美国,阿根廷,加拿大,澳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