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隆庆中兴

首页

第1796章 盐利岂能轻易让(五)

朱载坖对此也是极为不满的,朱载坖之前就三令五申过的,不允许滥发盐引,超支食盐,但是河东盐运司仍旧令这些盐商提前缴纳引价和盐税,其实朱载坖也能够明白河东运司的想法,他们认为,解池可以很快恢复,然后就可以保住解盐的盐区。

因为河东运司的官员们和盐商们都很清楚,倘若是河东运司的盐税出现大幅度的减少,户部肯定不会轻易放过此事的,不仅会导致运司官吏的考成受到影响,还会直接直接影响的解盐的行盐区域被户部调整,以保障朝廷的盐税收入。

而且这些官员们还抱有侥幸心理,他们认为其一,解盐减产是因水灾而生,终究能够逐渐恢复;其二,解盐因水灾而变得味苦价高,市场竞争力大为下降。倘若一旦开放市场,在各方经营数载之后,解盐绝无收回市场的可能,还不如苦撑待变。

但是现在来看,河东运司索积欠未支的盐引就已经高达九十万引,已经远远超过河东运司和山西商人所能够承担的极限了,而且即便是现在解池能够恢复原来六十万引每年的产量,所积欠的九十万引盐业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,而且更加重要的问题是,原本的行盐区域,如河南、陕西等地,已经不愿意再接受解盐了。

朱载坖如果强行去保证解盐在这些地方行盐的话,不仅导致私盐泛滥,而且有激起民变的风险,这就使得朱载坖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了,朱载坖不能够冒着激起地方民变的风险来保证解盐的行盐,朱载坖毕竟是大明皇帝,不是晋党的大管家,这点晋党要明白。

不过现在这九十万引未支解盐,确实是一个极为头疼的问题,虽然这是河东运司和这些盐商们整出来的滥事,但是朱载坖也不得不为他们擦屁股,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,这些晋商困顿,对于朝廷来说也绝非好事。

总理盐政庞尚鹏提出了一些建议,从长芦等临近盐场每年拨十万引补还各商,同时压缩解盐的引目,将解盐从原本的六十万引削减到四十二万引,盐引数目要和解盐的实际产量向符合,同时也要相应减少解盐的盐税,减轻盐商的负担,对于不愿前往其他盐场支盐的盐商,朝廷在原有引价的基础上增加一钱,从这些商贾手上收购盐引,不能使这些盐商真的破产。

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手中握有大量盐引的盐商,庞尚鹏认为在解池捞盐与浇晒并且,对于有实力的盐商,准允他们在解池建设分级浇晒设施,在保证产盐质量的情况下,准允他们雇佣工人浇晒解盐,同时解池的除了产盐之外,还可以产硝,解池西池,在解县西北三里,东西二十五里,南北二十里,盐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